400-099-0376

在线试用
微信扫码联系专属客服
安企神软件官网
首页
下载中心
客户列表
关于安企神

蛮荒时代,中国企业级存储与协作领域的机会在哪儿!!

2022-07-08

蛮荒时代,中国企业级存储与协作领域的机会在哪儿


摘要:在中国互联网已经脱离蛮荒之地的今天,在硅谷好不再意味着在中国也能好,而在硅谷的不好在中国反而可能有机会。中国的互联网创新已经逐渐过了盲目跟风的时代,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需求阶段, 不同的发展背景。 在趋势和机会判断上,我们对于硅谷发生的事情应该看得更透彻一点,全信你可能就输了。互联网产品提供的价值才是其竞争力的本质,其他都是白扯。

过去的12个月内,美国几家云存储与协同领域的独角兽上演冰与火之歌。Dropbox增速停滞,百亿美金估值迅速滑落;全球最大的云笔记应用 Evernote CEO离职,随即掉出独角兽行列。而企业级沟通与协同应用Slack用不到两年时间蹿升到28亿美金估值,可谓如日中天。 顿时各种专家唱衰唱红的言论冒了出来,连国内创业者们的方向也被搅得混乱不清。但这些独角兽门冰与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哪些是国内的跟进者们真正应该从这些衰落和崛起中吸取的经验? 中国企业级存储与协同领域的真正机会在哪里? 我们应该更理性的来拆解拆解。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三家独角兽衰落和崛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Dropbox

Dropbox出生可谓正逢其时。随着互联网的繁荣,随时随地访问和共享文件渐渐成为很多用户以及企业的刚需。而Dropbox仅凭一个极简易用的文件同步端,打败了其他复杂繁琐的云存储产品,后面凭借着其卓越的病毒式营销,获取了数亿用户的芳心。巅峰阶段Dropbox付费用户占比高达3.5%,为它带来巨额的收入增长,从而估值达到了瞠目结舌的100亿。

Dropbox的兴盛是PC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过度所带来的红利产物。随着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同类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的长出,Dropbox的产品不再具有那么大的差异化价值了,反而之前高速的成长掩盖了后续产品创新上的不足。Dropbox今年推出在线编辑产品paper, 而Google docs在数年前已经开始服务了。另外Dropbox的一个重要的尝试就是向中大型企业级文件管理领域转型,在该领域,同期起步的Box虽然不像Dropbox一样拥有巨量的用户基数,但凭借其在企业级市场的多年深耕,已经形成了很高的产品和行业壁垒。 有消息称,Dropbox在2014年大力转型企业市场以来,并未获得预期的成功,几乎没有获得什么像样的世界五百强合同,企业级转型任重而道远。

后有追兵,前有堵截,过快的增长让Dropbox没有及时意识到自己的危机。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个人云存储领域已经成为红海,而企业级市场高壁垒,Dropbox错失了最好的进入时机。 估值衰落也就不难理解了。

衰落关键词:产品差异化渐失,过快增长掩盖了企业的危机,创新力不足,企业级转型不顺

Evernote

曾经的资本界宠儿,Evernote 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数以千万用户的情怀产品,包括我自己。Evernote代表了一种未来的产品形态:更轻量的文档编辑,、内容为先、完全云端化。 Evernote 一开始的定位极其聪明 :用户的第二大脑,巧妙的避开了与office word作为文档编辑器的竞争,转而成为人们对碎片化信息,想法的记录工具。 使用过笔记类产品的用户就会知道它的粘性是很强的,因为它汇集了你过往了很多之前宝贵的笔记,想法,摘抄,记忆,真切是是作为用户第二大脑的存在,其价值是可想而知的。

但在Evernote 2012年成为独角兽之后,他的野心变大了,但好像它也变得不那么专注。 Evernote Food, Evernote market, Evernote似乎在周边产品上兴趣无限,当然媒体每次也会高潮一次,参与Evernote团队有何等的创造能力。而去年Evernote CEO宣布离职,让情况瞬间从天堂跌向谷底。新奇的产品并没有给Evernote带来预期的用户增长,反而收入变现的节奏变得更加缓慢,短短的几个月,Evernote已经退出了独角兽了行列。

Evernote是典型的创业团队过high, 慢慢把一手的好牌变成烂牌的故事。但并不像国内专家们说的,笔记产品只是昙花一现,在我看来它代表着未来人们创建内容的主流方式,笔记承载的内容有可能是用户最重要的数据,云端化,随时随地也是未来持续的趋势,如果我们看看微软压宝office365就知道了。

衰落关键词:产品专注度不够, 商业化思路不够清晰,核心价值的创新不足

Slack

Slack的爆发刷新了硅谷的很多增长数字,一个内部工具用了一年时间达到10亿美金估值,没有销售的情况下单月收入迅速突破100万美金。国内的创业者们再也坐不住了,顿时,各种标签被贴了上来 “企业协同的未来”, “颠覆Dropbox” etc. Slack绝对是目前美国企业领域的当红辣子鸡。那Slack之所以能爆发的大背景是什么,他的产品形态对中国的创业者来说有哪些是应该借鉴的,哪些是不适用的。

崛起背景:

• 美国没有垄断的企业级聊天工具。这给了Slack一个可乘之机,再加之Slack基于Channel 的聊天设计体验非常棒,迅速收到许多中小企业的青睐。 • 美国企业在采用越来越多的IT服务,但彼此是不能连接的。Slack最有差异化的产品价值就是连接第三方服务并且提供统一的消息搜索。在美国企业云服务高度发到的今天,一般的美国企业都在使用十几种不同的云服务。但这些云服务之间是不想通了,用户很难统一处理来自多种服务的消息通知。而Slack帮助用户做到了,瞬间切中了企业用户的核心痛点。 • Slack切中了办公最核心的两大需求 : 通讯和文档。这两个需求构成了企业用户们80%以上的工作场景,让企业可以把以前通过多个平台完成的事情用一个平台都解决了。

反观国内,同样的崛起背景成立吗?

• 中国已经有了世界最牛逼的两大通讯工具:qq和微信,几乎垄断了PC和移动端的通讯场景,他们也同时是中国企业员工平时在工作中最经常使用的。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想再造一个沟通平台太难了,也只有像阿里钉钉这样的巨头才能每个月花几千万在这个市场砸开一个角,况且很多企业开始使用钉钉是因为其免费的审批和移动电话,而非企业聊天。 • 中国绝大部分企业的IT水平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能在使用1-2个IT系统/服务就不错了,没有非常强烈的进行消息统一集成的需求。而这些IT系统因为长期没有统计的标准,被集成在一起非常困难,目前能被集成的都是一些比较轻量的云服务产品。 • 相比于slack这种集成第三方服务的方式,阿里钉钉这种平台+强绑定ISV的方式可能在中国的推广速度更快。(PS: 但请注意这个套路也只有BAT能玩的起)

充分理解中美市场的不同,以提供产品差异化价值为核心才是中国创业者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对于企业云存储及协同领域,看完Dropbox, Evernote, Slack三个案例,到底中国可能的机会在哪里:

中国市场真正的机会点

• 最小化用户使用习惯的改变

与美国企业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系统的高接受度相比,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员工的信息化程度都处在很初级的阶段。QQ, office 可能就是他们唯二的信息化工具了。而在线协同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催化效率提升的前提是员工都愿意喜欢使用它。但改变中国用户的工作习惯是一件最难的事情,所以在中国真正能够最先开始普及的协同产品一定是最小化用户工作习惯改变的产品,而不是那些宣传工作新方式的互联网产品。在这点上Dropbox的文件同步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在帮助用户提升效率的同时,用户完全感知不到它的存在。

• 中国企业文件存储及协同仍处在蛮荒时代

虽然这个领域在美国已经成为红海,成为巨头以及创业公司的必争之地(Google, 微软,亚马逊,Box, Dropbox ). 而国内最接近的品类企业网盘也仍处在市场早期阶段, 国内95%的企业并没有有效地管理好企业最重要的这部分“数字资产”, 相反我们看到很多员工都在使用百度网盘这样的个人云盘处理工作任务。而这种方式显然会对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数据安全风险。

• 在线内容生成会成为未来主流

从最早的Google Docs, 到近几年云笔记的兴起,再到微软大力推广offce365可以看出,未来人们的工作将慢慢向云端迁移,本地的文档也将渐渐地被云端文档所取代。这种更为轻量,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访问协同的文档工作将慢慢变成人们的基本工具。虽然这个趋势的实现还需要不短的时间,但应该引起创业者们足够的关注。

• 企业级市场容易成就高壁垒差异化价值

云服务,SAAS 在过去的两年往往都会伴随着另一个名词“中小型企业客户”,进入中小型企业量非常大,而且不会像中大型企业那样选型非常谨慎,很适合互联网方式比如免费这种形式的推广。但从Dropbox的例子可以看出,一开始因为一个杀手级应用的产品,Dropbox确实成就了辉煌,但因为它之前始终专注的是个人以及中小企业用户,这些群体的需求相对比较简单,一旦有竞争对手在这几个为数不多的刚性需求点上旗鼓相当时,这个市场就会很快陷入红海。在反观国内,真正能做出像当年Dropbox那样的产品创举的能有几个。 而相反虽然中大型企业很难进入,但一旦进去以后就会建立足够强的门槛。而且中大型企业的需求往往比较多样比如在安全层面、在系统集成层面。产品根据这些企业的需求做深了以后,往往很难被复制。看看Box, Salesforce 如何建立的护城河就会更加清晰了。像亿方云自身就是这个思路明确的支持者。

• 学会与狼共舞

在中国所有的互联网创业可能都躲不开一个话题叫做BAT。过去两年BAT都在大局进军企业级市场,比如阿里的钉钉,腾讯的微信企业号。但在企业级市场里,我认为这对于创业者们相反可能是个机遇。巨头想要做的往往是生态系统或者平台,他们很难会在单一SAAS应用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因为这对于他们的ROI实在不够划算。而BAT的企业级市场突进给创业者们带来了几点好处 1:大大加快的中国企业对于云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2 帮助不同的SAAS应用和大量有需求的企业更好的对接 3 不管是钉钉还是微信企业号都是以通讯切入的,他们想抢占的是最高频的入口,与他们在产品形态上能够很好互补的应该第一时间进行对接,将会获得巨大的用户红利。像Slack对企业基础需求“通讯+文档”的满足,在中国更有可能成功的是 “钉钉” + 类似“亿方云”企业文件管理平台 无缝集成的模式。

结语:

在中国互联网已经脱离蛮荒之地的今天,在硅谷好不再意味着在中国也能好,而在硅谷的不好在中国反而可能有机会。中国的互联网创新已经逐渐过了盲目跟风的时代,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需求阶段, 不同的发展背景。 在趋势和机会判断上,我们对于硅谷发生的事情应该看得更透彻一点,全信你可能就输了。互联网产品提供的价值才是其竞争力的本质,其他都是白扯。


  • TAG: